彭涛:擦亮退役军人本色 助力乡村产业腾飞
11月27日,笔者在宜宾市长宁县龙头镇龙头村林下套种大球盖菇培育菌种现场看到,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涛正在与务工村民沟通交流,指导他们科学合理地开展掏沟、竹屑填沟、播撒菌种、复土等林下菌种培育工作。彭涛是一名退役军人。退役返乡后全身心投入乡村建设中,带领村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稳步前行。据了解,为探索林下种植循环经济,彭涛提出了“土地托管+林木自有”的发展模式,即在林下套种竹荪和大球盖菇。这种模
宋成均 何锐 袁治 | 1天前 831点击
六旬老人养中蜂 酿出甜蜜生活
近日,笔者走进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金凤村,只见年过六旬的村民李时国的房前屋后、楼顶上整齐地摆放着一排排蜂箱,他正一边检查蜂箱里蜜蜂酿蜜状况,一边整理蜂箱上的遮雨挡板。李时国是土生土长的金凤村人,近年来,他凭借自己对养蜂的浓厚兴趣和当地良好的生态环境,利用农忙之余养殖蜜蜂,经过10余年的坚持,蹚出了一条增收致富的路子。金凤村三面环河,适合各类水果生长,四季都有山花绽放,村里种植的枇杷、柑橘、李子、桃子
周超文 刘晓梅 | 8天前 1044点击
威远县:老兵变身“新农人” 返乡创业助振兴
近日,笔者走进内江市威远县向义镇水口村,只见一座座温室大棚整齐排列,处处洋溢着生机与希望,一阵阵沁人心脾的香味扑面而来,棚内满目青翠,各类蔬菜长势喜人、品质优良、丰收在望。水口村是威远县设施蔬菜种植的发源地,辐射临近村建成了万亩大棚设施蔬菜产业基地。水口村大棚蔬菜产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蔬菜产业的“新农人”“领头雁”——刘念。他是一名退伍军人,退役后,怀着对家乡的眷恋与热爱,
张天韵 毛春燕 李弘 | 15天前 1381点击
黄金菇里藏“黄金”泸州村民试种成功
10月底,在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双龙村,村民王小林试种的5000棒黄金菇开出金灿灿的菌朵,迎来头茬丰收。王小林一边采摘菌菇,一边兴奋地说:“黄金菇味道鲜美,风味独特,口感好,富含丰富的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具有一定的食疗辅助功效,头茬还没有出来,周边部分乡亲就提前来预订了。”瞄准空档返乡创业培育黄金菇现年60岁的王小林,此前一直在外务工,进厂当过工人、在工地做过小工,养过鹌鹑、猪和鱼。今年
王家桔 周超文 | 22天前 1764点击
泸州夫妇返乡养土鸡 总产值达1200万元
在海拔700多米的普照山上,逾万只土鸡在山林里追逐觅食,这群土鸡,大的有2.5公斤重,小的有1公斤左右重,一对年轻夫妇正忙着给鸡食槽添加玉米。这是近日笔者在泸州市纳溪区打古镇普照村看到的场景。据了解,这对年轻夫妇,丈夫叫付成兵,今年38岁;妻子叫庞小花,今年36岁。几年前,两人毅然返乡创业,让昔日无人问津的山林地变成了致富增收的“聚宝盆”。 返乡创业山林里放养土鸡付成兵是一名退伍军人,退伍后一直在
邓建刚 周超文 | 10-25 08:46 2646点击
可观赏 可食用 内江青年种植仙人掌有“钱”景
仙人掌,在很多人的印象里仅仅是一种观赏性植物,因为好养活,不少人也会在家里种上一两盆。但在内江市市中区朝阳镇强安村,仙人掌不仅是一种观赏性植物,还是餐桌上的一道美味佳肴,更是人们增收致富的希望。近日,笔者走进强安村,只见一丛丛仙人掌绿意盎然、长势良好,翠绿的掌片上,布满了圆墩墩的小家伙,原来这就是仙人掌的果实。种植户余强在一旁边带领笔者参观,边查看果实生长情况。今年36岁的余强,过去一直在浙江一家
潘玥希 | 10-18 08:45 2864点击
李树枝成了“金树枝” 双凤村“土专家”变废为宝带农增收
“你看这个秀珍菇长得多好,就是在脆红李树枝做的菌包上长出来的。”近日,笔者来到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双凤村六社社长明公里创办的菌菇场,明公里一边带领笔者查看秀珍菇长势,一边介绍用脆红李树枝做菌包的好处。据了解,用脆红李树枝做菌包,不仅为明公里节约了秀珍菇生产成本,废弃菌包发酵处理后又成了有机肥,为村里脆红李种植户省下一大笔化肥钱。树枝变菌包 环保又增收双凤村是纳溪区最大的脆红李种植基地,目前全村脆红李
周超文 | 09-20 09:12 3974点击
工程师转型为“新农人” 宜宾小伙圆梦路上带乡邻共创富
近日,笔者来到宜宾市长宁县长宁镇柏坪村沃蜀农业福来南瓜基地,只见沃蜀农业公司总经理刘小兵正和当地村民一起采摘、搬运、分拣南瓜,装车后准备将南瓜运往上海、重庆、成都等地销售。别看刘小兵干起农活来手脚麻利、像模像样,谁能想到,这位“新农人”以前是一名汽车工艺工程师。2018年,刘小兵从西南科技大学机械设计和制造专业毕业,顺利进入四川野马汽车绵阳制造有限公司担任汽车工艺工程师一职,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端
宋成均 杨智秋 | 08-23 08:56 4669点击
手握“两秘笈” 泸州大姐种西瓜亩入万元
在泸州市纳溪区上马镇云台寺村,有一名年逾五旬的“西瓜种植能手”——陶业芬,她种植的10余亩“冰糖麒麟”西瓜从7月5日开始采摘售卖,每天可售卖750余公斤,每公斤8元,且没有一个顾客讨价还价。为什么陶业芬种植的西瓜价高还不愁卖?近日,笔者走进云台寺村,一探她的西瓜致富“秘笈”。秘笈一:人无我有 先人一步种西瓜前几年,陶业芬的丈夫因病无法外出务工挣钱,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坚强
周超文 | 08-16 08:54 4677点击
政策发力 平台扶持 仁寿“新农人”谱写乡村致富经
近日,记者走进眉山市仁寿县方家镇东岳村玉米种植基地,只见业主李诘正在地里查看玉米苗长势,准备进行水肥一体化管理。“我们基地种植的是鲜食玉米,目前第二季长势良好,已进入管理关键期。”李诘介绍,玉米种植基地安装了水肥一体化机,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养分含量和作物需水需肥状况。基于数据监测情况,将肥水混合拌匀后,就可通过滴灌系统将水肥溶液准确输送到玉米根系周围,实现水分和养分的直接供应。“虽然基地发展订
郭侨 刘润红 潘帅 四川科技报记者 苏文保 | 08-09 07:41 4857点击
王锡江 返乡养兔“蹦”出致富路
近日,笔者走进遂宁射洪市金华镇牌坊沟村辉华养殖家庭农场,近200平方米的棚舍里,一排排兔笼整齐排列,每排兔笼被分隔成数个“小房间”,笼里一只只肥硕的肉兔悠闲地吃喝着……该农场负责人王锡江穿梭在兔笼间,一边检查兔子的生长情况,一边给兔子喂饲料。“我这个养殖家庭农场目前效益还不错,每个月出栏600只肉兔,年收入大概有9万元。”王锡江说。王锡江是回乡创业青年,他和妻子此前在外做水果生意,为了照顾家里老人
贾明高 | 07-26 08:54 5282点击
双新村:众创模式让村集体和村民收入双提升
近日,笔者走进泸州市纳溪区天仙镇双新村,只见水泥道路平坦宽阔,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柑橘园、众创空间、户外拓展基地等陆续呈现眼前,一幅村美人和、产业兴旺的乡村图景徐徐展开。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早在2020年前,双新村还是一个无特色资源、无支柱产业、无项目支撑、无集体经济且历史遗留问题多的“四无一多”村。短短3年时间,双新村就实现了旧貌换新颜。无中生有“空壳村”有了富民产业2020年10月,借着村级
周超文 | 07-19 08:41 5349点击
“土疙瘩”成了乡亲们的“致富宝”
国华镇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
眼下正值药材管护的黄金时期,在广元市旺苍县国华镇石岗村淫羊藿种植基地,种植户正在田里除草、松土、培土,忙得不亦乐乎。走进种植户母建龙家,房前院坝里摆满了中药材。“我家从2022年开始种植茯苓,2023年新增种植淫羊藿100亩、茯苓100亩,”母建龙一边晒着中药材一边说,“当地政府很关心我们,经常组织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农技人员过来提供农技服务,手把手教我们种植技术,帮助我们解决种植难题。现在,我们
唐福升 张曦宁 | 05-24 08:33 7748点击
然乌乡:拓宽村民增收渠道 谱写共同富裕新篇章
近年来,甘孜州乡城县然乌乡以实现村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因地制宜,创新路径,通过发展特色产业,推动村集体经济扩量增效、蓬勃发展。据了解,然乌乡阳光充足,土壤肥沃,植物生长旺盛,花卉种类繁多。去年,该乡以纳木村为试点村,大力发展蜜蜂养殖,购买蜜蜂50箱,年产蜂蜜50余公斤,产值达1.3万元。今年,该乡采取“政府政策支持+合作社带动+农户参与”的模式,大力推广科学养殖,跟进技术培训,推动蜜蜂养殖产业由点到
罗小玲 四川科技报通讯员 吴远胜 | 05-17 08:46 7982点击
一年一突破 三年增五倍 丹棱县走出花式致富路
“我觉得桔缘生态园非常好,周末可以带小朋友来这边玩耍、赏花、采果、钓鱼,玩完就可以在园区餐厅吃饭,不仅价格实惠,味道还很好。”近日,游客倪文带家人到眉山市丹棱县齐乐镇红石村桔缘生态园游玩,还在园区新开的餐厅吃了饭,饭后给出了满意的评价。据了解,桔缘生态园餐厅是丹棱县第一个由村民入股、村集体经济控股的餐厅,于今年3月18日正式营业。记者在现场看到,桔缘生态园餐厅装修精致,明亮整洁,营造出一种归隐田园
李霞 四川科技报记者 苏文保 | 05-10 08:40 8497点击
Baidu
map